夜梧说育儿(玉茹姐说育儿)

时间:2022-12-19 阅读:4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夜梧说育儿,以及玉茹姐说育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育儿先育己!两则经典育儿故事:教导孩子懂得人生的意义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

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就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才能够教育好孩子。

育儿 先育己,这两则经典故事,能够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懂得人生的意义。

从前在绿色的大森林住着一只乌鸦,乌鸦总以为自己是最大、最漂亮的。所以啊,他就经常在弱小的人面前炫耀自己。

乌鸦对小燕子说:“你瞧,你的羽毛没有我的黑,没有我的漂亮”。又对小麻雀说:“你看,你飞得一点都不高,我飞得比你高多了。”

他还对百灵鸟说:“你的歌声一点也都不向响亮”。结果这样一来,小鸟们都不喜欢他了。

有一次乌鸦为了证明自己的厉害,就对其他的小鸟说:“我最厉害了,老鹰算什么呀?哼,不就是抓小鸡吗,谁不能啊?”

说着,乌鸦就在小鸟面前表演起老鹰抓小鸡了。他飞上了天,他找到了一个农家院子,看到几只小鸡,就把头一低,爪子一松。

就直直地冲下去,只听“砰”的一声,乌鸦就掉进鸡笼子里去了。还不等乌鸦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院子里的大公鸡们一哄而上。

乌鸦身上的羽毛被啄得乱七八糟。之间乌鸦捂着脑袋一边大叫:“嗷呜嗷呜,别咬了,我是老鹰,你们不想活了?”

大公鸡们可不吃这一套,它越叫,大公鸡就越生气。最后就把乌鸦的眼睛给啄瞎了,最后乌鸦就只有一只眼睛了。

对于铅笔先生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画画更让他开心的事了。因此,在卷笔刀的帮助下,铅笔先生露出了笔尖,就打算寻找自己的画画之旅了。

铅笔先生最开始,走到了一处软软的沙滩上。他心想:“大海,我来为你的裙子,画上一个好看的花边。”

但是大海可不是一个好脾气的姑娘,她开口说道:“我才不喜欢什么花边。”就这样,一个浪花打了过来,就毁掉了铅笔先生画的那些画。

铅笔先生也伤心地离开了。在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他发现树叶都在哗啦哗啦地拍着手。

铅笔先生看到这里,也笑了,对一片梧桐叶说:“我可以把你画成一片最特别的叶子”。

这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对铅笔先生说:“这片叶子可是我的吊床,已经是最特别的叶子了”。

铅笔先生有点失望,于是告别了他们,在路过了一片池塘的时候,看见了一片随风起舞的荷花。

铅笔先生一看就喜欢上了这片荷花,刚准备跳上去,想要作画。就听见一只青蛙说:“走开,不要弄脏了我的舞台。”。

铅笔先生离开了这里,心里失望极了。这时,不远处的小红房子说:“铅笔先生,您能为我画一幅画吗?”铅笔先生听到这,简直不敢相信。

铅笔先生对红房子有点结巴地说道:“你是想让我在你这个雪白的墙壁上画画吗?”

小红房子:“是的,我想要成为这里最美的幼儿园,您可以帮助我吗?

铅笔先生回道:“当然!”于是,铅笔先生画出了美丽的天空、绿荫的树木,娇嫩的花朵。渐渐地,铅笔先生变成了一截短小的铅笔头。

画完之后,铅笔先生也闭上了眼睛,甜甜地睡了过去。

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也是 社会 的未来。因此,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导也是极为看重的。

但有时候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没有使用好的办法造成的。而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从他们的喜好去入手,是有效且迅速的。

而 育儿 故事,就是家长们的首选;“宝宝听故事”就蕴含了很多充满教学意义的故事,如果家长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不妨从这里试试。

关于报答养育之恩的诗句

1. 关于报答母恩的诗句

关于报答母恩的诗句 1. 形容“难以回报父母恩情”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词中描写回报父母深恩的名句如下:

1.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6.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7.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9.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0.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1.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13.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2. 表达对父母恩情的诗句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藏族谚语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日本谚语

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 日本谚语

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日本谚语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 中国谚语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竟夜孤灯剪影萧,视子如蛟,望子腾霄。

悠忽双鬓冷霜飘,春下裙腰,秋上眉梢。

卅二年风雨浪浇,雨霁云消,心事如潮。

念慈母半世辛劳,跪乳羊羔,还报今朝

3. 关于我们报答不尽母爱的诗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4. 王维报答母亲深恩的诗句

报答母亲深恩的诗句,不是王维,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

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 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2. 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3.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谁知盘中 餐,粒粒皆辛苦 ) 。

4. 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 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

5.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 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6.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伤悲”)

7. 人们常用杜甫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两句诗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 默无闻的培养,潜移默化的熏陶。

8. 人生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挺一挺,走过去,前面定然是一片明媚的天空, 这种情形可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来概括。

9. 我想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劝告那些妄图分裂祖国的台独分子。

10.我们常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赞颂老师燃烧自己,照亮 别人的奉献精神。

5. 形容回报的诗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西上辞母坟 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凤栖梧/蝶恋花 廖行之 吾母慈祥膺上寿。福庇吾家,近世真希有。

丘嫂今年逾六九。康宁可嗣吾慈母。

我愿慈 闱多福厚。更祝遐龄,与母齐长久。

鸾诰联翩双命妇。华堂千岁长生酒。

谢五开府番罗袄 黄庭坚 叠送香罗浅色衣,著来春色入书帷。到家慈母惊相问,为说王孙脱赠时。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寄张仲谋 黄庭坚 好在张公子,清秋应苦吟。衣穿慈母线,囊罄旅人金。

早晚辞天阙,归来慰陆沈。黄花一樽酒,期与尔同斟。

墨萱图 其一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哭母诗 瞿秋白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经典的作品夜梧说育儿,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愁绪的感情,下面是夜雨寄北原文翻译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夜梧说育儿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

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2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译文及注释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却相隔很远在他乡。

乡:家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但深深的埋在心底。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zhān)望。

故乡遥远难以归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心中忧愁苦闷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只能独自宿在这空屋中。

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空堂:空屋。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秋天还没有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晓:到来,来临。正:此时。苍苍:纷纷。

不学头陀(tuó)法,前心安可忘。

不学学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头陀:苦行僧。安:怎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有深深思念着的人,却相隔很远在他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但深深的埋在心底。

故乡遥远难以归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心中忧愁苦闷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只能独自宿在这空屋中。

秋天还没有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学学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注释

乡:家乡。

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晓:到来,来临。

正:此时。苍苍:纷纷。

头陀:苦行僧。

安:怎么。

创作背景

此诗是白居易四十岁即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所写。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

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

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

“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

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创作背景

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据孙楷第考证,马致远“至大、至治间宦江浙,至治末始改江西”。又,马致远八景小令之一的《寿阳曲·洞庭秋月》有“豫章城故人来也”之句,由此可知,这首小令写于作者由江西至湖南之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舟中灯火昏暗,客居他乡的我从梦中醒来,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

注释

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潇湘夜雨:曲题。“潇湘夜雨”是宋元人所称“潇湘八景”之一。

潇湘:原指湘水与潇水在零陵的汇合处,后用以指湖南。

梦回:梦醒。

赏析

这是马致远写的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支曲子将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机杼地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

这是马致远写的又一支表达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断肠人”羁旅乡愁的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曲中也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曲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

“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4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翻译

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

迢递(: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

炎凉:是暖是寒。

炎:热。

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 “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这场雨来得真的是太突然了,连院子里的蝴蝶都没有准备好,吓得四处翻飞,扑棱着翅膀,鳞粉也飘落下来。一不小心,又惊到了无辜的小蜜蜂。这样一来,园中蜂飞蝶舞,一片慌乱景象。这个气候真是变化无常,明明之前还是晴朗温暖,一瞬间就变得风雨交加、阵阵凉寒。这雨浙渐沥沥的,连绵不绝下个不停,而且点点滴滴,敲打着心房,缠绵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间的悲苦,流下眼泪,化作雨水,洒落在人间。如果说之前容若还在隐忍着离别的伤心,这一句开始感情便出现了波澜。“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是送友远行,再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个“重”字真是尽显无奈与怨恨。

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嘱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饭,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缈。潇湘和下片开头“疑将”连在一起看,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本就是离愁别恨的代名词,在这里无非是纳兰心事的一种寄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这句子纳兰说得婉转,窗外夜雨梧桐、屋内泣泪残烛,怎不让人伤神。因此纳兰说,能否请梧桐和灯烛细做掂量,莫要此时再添人愁绪。“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萧索,此情此景,像极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的句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了“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纳兰终于将“送别”二字明写在了词面上,“雨夜”“寒蝉”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离别后,愁惰万叠,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围绕着“立秋”和“夜雨”展开,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梁汾以母丧南归,纳兰在他还乡奔丧时写下这首《木兰花慢》为他送别。

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5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概述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关于夜梧说育儿和玉茹姐说育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s://www.dnjbh.cn/shengwa/15325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